技术咨询
百硕环保
Baishu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新闻资讯​
NEWS AND INFORMATION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在《环境保护》发表署名文章《上海市全域“无废城市” 建设实践与探索》
来源:中国环境 | 作者:百硕环保 | 发布时间: 2024-01-23 | 121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下一步,上海市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打造超大城市“无废”标杆,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绘就美丽上海新画卷。
杂志展示

图片

“无废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上海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超大城市,人口、产业高度密集,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大,生态环境容量有限,“无废城市”建设尤为迫切。上海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将其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提出,要“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坚持高位推动、目标引领、创新驱动,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扎实落实“优先减量化、充分资源化、全程无害化”的要求,全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无废城市”逐渐成为美丽上海的鲜明标识和崭新名片。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无废城市”体制机制

健全顶层设计是建设“无废城市”的基石保障。上海市坚持以《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为引领,着力构建全面覆盖各领域的法规政策体系;坚持以《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为牵引,着力构建扎实有效的目标任务体系;坚持以“上海市固体废物数字化综合监管平台”为载体,着力构建高效统一的智慧监管体系。三个体系相互支撑,切实保障“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健全法规政策体系

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启动“无废城市”立法,制定《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聚焦预防和源头减量、回收和循环利用等关键环节,搭建“无废城市”建设的四梁八柱。目前,条例(草案)已完成编制,预计2024年上半年正式出台。同时,发布和修订《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上海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法规,进一步完善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规体系。出台《上海市浦东新区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利用若干规定》,明确将浦东新区打造为循环畅通、高效利用、生态友好、智慧创新的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利用样板。 

建立全域推进机制

上海市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印发《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提出8大建设任务和6项保障措施。在组织体系上,依托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高位推进。在范围上,明确全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召开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启动会,印发《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任务分工表》《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运行调度机制》,明确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建立运行调度和简报通报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奉贤、青浦、临港新片区等“8+1”地区先行先试,率先开展“无废城市”试点示范,并积极推动其他区域出台“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数字赋能监督管理

上海市按照“7+1+1”平台架构体系,启动建设固体废物数字化综合监管平台,打造“7”个固体废物监管专题、“1”个固体废物智能协同中心和“1”个“无废城市”重点任务模块,横向覆盖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纵向打通产生、贮存、运输、处置、利用各个环节和现有各类固体废物数据壁垒,加快构建“空天地路”一体化监管体系,实现固体废物领域“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监管格局。

坚持“三化”原则 推动城市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建设“无废城市”的主攻方向。在已基本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无害化的基础上,上海市重点聚焦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努力拓宽资源化利用路径,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全面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布《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围绕能源清洁化、原料低碳化、材料功能化、过程高效化、终端电气化、资源循环化等6个方面,打造2个千亿元、5个百亿元、若干个十亿元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至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已达千亿元级。二是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从源头减少燃煤发电产生的固体废物。加快利用非化石能源,全面推进“光伏+”工程,大力开发利用海上风电,目前本地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7万kW、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56万kW。三是推进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持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并探索向区级工业园区拓展。积极推动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建设,2022年共有29家工厂、3家企业、10类产品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制造名单。四是全力推动塑料源头减量。新修订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禁止或者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和本市明令禁止或者限制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上海市围绕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和可循环”的总体要求,实施“9954”绿色工程,加快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五是厚植“无废”文化。上海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群众对“无废城市”的认同感,鼓励人人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在老港建设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围绕“一苑、两馆、三中心”,打造生活垃圾和“无废”科普主阵地。在徐汇区凌云街道碳汇科普体验馆,通过“无废”可循环手工制作和“碳汇沙龙”等可触摸、可交互、可体验的互动形式,开展沉浸式“无废”科普工作。 

持续提升资源化利用能力

一是大力扶持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上海市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在具有生产性产业园区的郊区以及临港地区,将本区域规划产业用地中的1%专门用于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立两批121家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发展名单,保障其稳定经营和发展,并支持其改造升级。二是打造资源利用线上平台。推动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旗下的欧冶云商上线“欧冶循环宝废钢铁平台”,推动“我的钢铁网”“上海有色网”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再生资源信息服务和交易平台,进一步畅通资源化利用渠道。三是提升建筑垃圾利用能力。全市建成装修垃圾和拆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27座,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1121万t/a;建成废弃混凝土规模化处理设施22座,形成规模化处置能力900万t/a。2022年,全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98%左右。四是提升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推进黑水虻生物处置、沼渣低碳高值化利用等湿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不断探索开发由湿垃圾制成的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产品,并在农业、林业、绿地等适宜领域推广应用。截至2023年11月,上海市生产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37917.9t,在果蔬种植领域应用面积达到76979.7亩(约合5131.98h㎡)。五是加强农业废弃物多元化利用。上海市积极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工作,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8%,废旧农膜回收率超过9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

切实保障无害化处置能力

一是健全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处置体系。上海全市已建成焚烧厂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达到3.6万t/a;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198个、集散场15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二是夯实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基础。上海市建成覆盖全市3万余家危险废物产废企业和4500余家医疗机构的处理处置体系,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达到136.2万t/a,其中,危险废物焚烧能力达53.5万t/a,危险废物处置水平大幅提升,焚烧处置能力有所富余。三是规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焚烧。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协同焚烧处置流程和管理要求,建立协同焚烧正面和负面清单,进一步规范畅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路径。

立足创新突破 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

创新突破是建设“无废城市”的关键驱动力。上海市立足排头兵和先行者定位,坚持以创新促提升,在生活垃圾分类、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科技攻关等方面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稳步提升“无废城市”建设质量。

引领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

 上海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指示精神,创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施“一小区一方案”,建立“撤桶并点+上门收集”模式,探索“管理+科技”长效机制,实现“一网管全程”。目前,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市民分类习惯初步养成,垃圾分类实效趋于稳定。2022年,全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129.3万t,其中,干垃圾598.6万t、湿垃圾291.5万t、可回收物219.4万t、有害垃圾0.06万t,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在全国垃圾分类考核排名中,上海市保持第一。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加强精细化分类、智能化监管、系统化治理、减量化使用、资源化利用,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完善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体系

一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保障机制。上海市成立医疗废物处理专班,建立医疗废物应急收运处置联动机制,将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纳入应急处置能力体系,全市应急处置能力超过2000t/d。在2022年抗击疫情的大上海保卫战期间,上海市实现了医疗废物超极限状态下的高效安全处置,全年收运处置医疗废物19万t,较2021年增长了1.3倍。相关案例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网站刊发。二是打通医疗废物收运“最后一公里”。上海市建成老港、嘉定、崇明“一南一北一岛”医疗废物收运处置格局,保障中长期常规医疗废物安全处置。上海市在全国首创“车车对接、医疗废物不落地”的集中收集转运模式,在全市16个区全部建成投运,解决了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优化固体废物处置利用模式

一是率先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制定危险废物豁免利用政策,明确在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施“点对点”定向利用,利用单位豁免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累计推进13项“点对点”利用项目,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有力保障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整车制造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已在全国得到推广。二是积极探索加油站有害垃圾收集处置新模式。根据加油站分布广、危险废物产生量少等特点,将加油站危险废物纳入有害垃圾管理范围,并为市域范围内570余座加油站提供有害垃圾打包、装车、运输、分拣、预处理、贮存、处置一条龙服务。有害垃圾在收集处置过程中采用专车运输,结合北斗定位追踪,实现全过程可视化、可追溯。三是探索推广“装修垃圾不落地”模式。推出“上海市装修垃圾预约收运”微信小程序,在长宁区、静安区等区域探索使用可移动式“智能装修垃圾收集箱”替代传统装修垃圾箱房,居民可在线联系、预约清运企业对装修垃圾进行清运,实现装修垃圾从产生到清运无缝对接。通过探索“装修垃圾移动不落地、快速清运”的模式,着力破解投放、收集、清运、扬尘、噪声五大难题。

打造资源加工利用示范基地

     上海市聚焦提升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印发《上海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部署打造宝山、老港、杭州湾北岸和临港四大资源加工利用基地。其中,宝山基地主要依托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产业链,已实现含铁资源100%返生产循环使用;老港基地将新建废旧纺织品、废塑料等低价值可回收物利用项目,构建全市废旧物资加工利用关键保障能力;杭州湾北岸基地将聚焦塑料等有机材料,引入一批具备引领功能的化学循环项目,提升利用创新技术消纳废塑料等有机废物的能力;临港基地将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航空发动机等再制造产业,扩大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等领域再制造规模,建设国家级绿色再制造和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端智能再制造创新示范区。

开展“无废”相关技术攻关与示范应用

     上海市持续加大“无废城市”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和研发力度,推动实施多源固体废物协同高效能源化利用、餐废油脂生物柴油制备及车用、工程渣土资源化利用、生物质废弃物绿色循环等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项目,相关成果获得了国家级和市级一系列科技奖项。

结语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下一步,上海市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打造超大城市“无废”标杆,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绘就美丽上海新画卷。


END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23FGn866SXA3WckNoGu3A 环境保护